3D列印機使用流程
以下為大家介紹使用3D列印機列印模型的主要流程。
1. 創建3D檔案
使用3D列印機進行列印之前首先需要有3D圖檔,圖檔可以使用例如3D工程建模軟體(CAD)或是數位雕刻軟體製作,也可以透過3D掃描物件得到立體圖檔,當然也可以在網路上許多3D模型網站上下載喜歡的檔案。3D列印需要的檔案格式為STL格式(.stl)或與部分列印機兼容的OBJ格式(.obj),若非這兩種格式的檔案需先進行轉換,轉換過程中會有檔案出錯的可能,列印前最好先檢查是否有錯誤。
準備好3D圖檔後,若圖檔沒有問題即可將其導入切片軟體進行列印路徑(G-Code)或是切片檔案(Slicing Date)生成,如此3D列印機才能按照指令運作。
2. 導入列印路徑開始3D列印
將列印路徑(G-Code) 或是切片(Slicing Date)檔案上傳到3D列印機,啟動前將相對應的列印材料安裝好,接著按照各3D列印機的操作流程進行列印。
3. 後處理
基本上,3D列印完成的模型都會需要進行後處理。
一般的熱溶堆疊擠出式的3D列印機(FDM)會需要冷卻、拆支撐、打磨等後處理。光固化式的列印機(SLA、DLP、LCD等)則需要清洗、後固化、拆支撐、打磨等。金屬粉末列印機的則會需要線切割、拆支撐、熱處理等。根據成形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