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掃描與逆向工程:數位製造時代的創新轉型關鍵
在數位製造與工業4.0浪潮下,產品開發已不再只是線性、冗長的正向工程流程。隨著客製化、3D列印數位製造小量多樣、快速上市成為新常態,3D掃描(3D Scanning)搭配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正逐漸成為工作室或是中小企業數位轉型與加快創新升級的核心工具與手段。
無論是零配件複製、副廠配件設計製造、傳統手工件或模具數位化、還是創新設計開發,3D掃描結合逆向工程所帶來的方便性與高效率,為設計與製造流程開創全新局面。
正向工程 vs 逆向工程:從創造走向再造
傳統產品開發屬於「正向」的流程,從市場需求出發,歷經概念發想、設計建模、打樣、反覆驗證到最終量產,是普遍大眾所認知的產品開發流程。相對的,「逆向工程」則從既有產品出發,運用3D掃描將其數位化,接著重建成與原實體產品差異極小且可編輯的CAD模型。相對於一般大眾對於「正規」的正向開發流程而言,逆向工程往往存在仿製的負面印象。然而,實際上逆向工程是創新再造的起點,而非僅是仿製的手段。逆向工程的價值,不只是為了「複製」或「模仿」,而是讓設計師、工程團隊能從既有實體快速切入設計改良與再創造。例如:
• 傳統手工木模原型無數位檔案
• 老舊機械設備無原廠圖紙,但仍需維修或升級
• 競品分析,透過拆解產競品了解其設計及生產製造邏輯
• 客製化商品開發,針對人體或實體條件建構對應零件
• 文化遺產保存與重建,將古蹟文物手數位存檔並再製
因此,逆向工程應被視為一種創新策略與開發方法,而非單純的仿製手段。這樣的流程不僅更具彈性,可快速提升設計實力,也更貼近當代少量多樣、快速變更的市場需求。


逆向工程的三大核心流程
完整的逆向工程流程,包含以下三個關鍵步驟:
1. 3D掃描(3D Scanning)
透過光學式的3D掃描設備、例如紅外光、雷射等結構光3D掃描器將實體物件掃描為高密度的點雲資料(Point Cloud),每一個點儲存物件表面某個位置的座標,透過這些大量的座標點,將立體物件精準記錄下來,包括尺寸、形狀及表面紋理。此步驟是數位化的第一步,並決定後續建模的品質。
掃描前須先決定需要的「點距離」,即3D檔案的「解析度」,點距離越小代表點的密度越高,越能還原出更多的細節,但相對的點距離越小檔案就越大。3D掃描檔案動輒幾百Mb,甚至幾Gb都有可能。檔案太大後續處理起來非常困難
,因此掃描不是點距離越小越好,而是取決於掃描物件的大小及後續的應用。一般來說越大的物件點距離開越大,物件越小點距離開越小。除非是整個物件表面的細節須完整記錄保存,例如表面肌理十分豐富的古蹟藝術品文物等。實務上大部份工業件因還需要匯入逆向工程或是CAD軟體內進行編輯,檔案如果太過巨大,軟體無法將其成功打開。通常僅需將特徵(例如鎖點、卡扣等)掃描完整即可。

掃描過程中,掃描器的投影機會持續投出A3-A4範圍大小的光(依機種而異,有紅外光、LED藍光、雷射光等),兩邊相機擷取光打在物件上變形的資料,經軟體計算後得到一組一組的點資料,資料與資料之間會藉由物件的形狀特徵、標誌點、顏色等進行拼接,因此掃描是一組一組資料持續往外拼接出去的過程。越多不同角度掃描可以得到越多不同的點資料,進而拼出完整的立體檔案。
此外,若物件本身是深黑色表面,金屬反光面、透明玻璃材質等,會因為強烈的吸光、反光、穿透等造成掃描得到的數據不佳,這種情況下建議在物件表面噴一層薄薄的消光粉(或稱顯影劑),使其容易掃描。

2. 數據處理(Data Processing)
掃描完成後,原始點雲資料量都相當巨大,點資料會需要將重複的點進行合併、融合,這階段通常還需要將因光反射等產生的雜訊去除,接著再將其平滑處理後進行網格封裝。早期的3D掃描設備軟體以上步驟都需要使用者一步一步操作,現在幾乎已經全自動一鍵即能處理完成,十分方便。
封裝完成後,原本的點資料會串接成三角面片模型(Mesh)。在這個階段有幾個比較關鍵的步驟需要做,舉例如下:
降面:如上述,3D掃描檔案通常都相當巨大,特別如果是要將其導入到CAD裡面做後續編輯是非常困難的。面數很大的檔案進到CAD裡面往往電腦會變得很卡,這不是電腦效能的問題,是核心計算邏輯不適合處理三角面片所造成。因此會需要利用降面功能將面數降低,使檔案變小。需要注意的是面數降太多可能導致特徵消失,建議不要一起太大幅度的調整,一邊降面一邊觀察是否符合後續使用。
![]() |
![]() |
補洞:掃描時如果物件本身有倒鉤或是流道等光打不進去的死角,這些地方會產生破洞,破洞剛好在重要的位置上會干擾後續編輯,如果破洞不大可以考慮利用掃描軟體的補洞功能將破洞補起來,周圍如果資料夠豐富的話一般是可以順著面將洞補上。
![]() |
![]() |
3.逆向鋪面(Model Reconstruction)
承2的步驟,三角網格面整理好後即可開始進行鋪面。掃描完成的檔案僅是由三角網格面堆積而成的立體形狀,直接導入曲面實體建模的CAD軟體很難進行編輯,需要將其重建為參數化曲面實體,也就是常說的逆向鋪面,鋪面完成後才能進行後續的修改。市面上專門做逆向鋪面的軟體不多,較知名的如Geomagic DesignX、QuickSurface等,這類軟體有相當完整的逆向功能,可快速有效地進行鋪面。
若僅是要參考3D掃描檔案,從中擷取特徵並參考立體資料進行配件設計(不需要完整逆向還原),Autodesk Fusion這套CAD建模軟體有基礎的面片編輯功能,也有擷取特徵及完整的CAD正向建模功能,可快速設計出理想的配件。
DesignX & Quicksurface逆向軟體 | Autodesk Fusion CAD建模軟體 |
|
|
適合將整個物件逆向還原應用 | 適合用於配件設計應用 |
為什麼企業需要導入逆向工程與3D掃描?
企業導入逆向工程與3D掃描可以有以下的優勢:
- 加速研發流程、降低開發與製造風險
「正向」的產品開發是從無到有的過程,這段過程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與人力,一旦市場變動或方向錯誤,企業將面臨高昂損失;若是透過「逆向」的方式參考已經過市場驗證的產品,了解其設計原理及邏輯後吸收內化,將其結構優化、功能改良,再到生產製造。不僅加速自家產品開發效率也能短時間提升核心設計能力。
延伸閱讀:一站式解決方案,訂製你的專屬安全帽燈
- 延長設備壽命與備品再製
對於已停產的零件或老舊設備的維護,透過3D掃描逆向工程能快速再製,延長設備使用年限。
延伸閱讀:3D掃描列印讓絕版經典汽車零件還原再現
- 推動智慧製造與數位轉型
早期許多傳統加工都是手工製造為主,設計圖紙不容易保管或是根本沒有圖紙全憑經驗製作。透過3D掃描逆向工程可將留存的實體物件轉為數位檔案,讓設計、驗證到生產全程數位化,建立企業數位製造流程,提升營運效率。
延伸閱讀:EinScan Pro 2X 2020多功能3D掃描器與逆向工程鑄件應用
未來趨勢:逆向工程不只是工具,更是產業升級的策略
逆向工程導入生產製造的工作流,從既有的設計中找出優化方向、汲取成功經驗,特別在製造成本上升、研發週期緊縮的情況下,3D掃描與逆向工程的整合,將成為企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技術。它不只是製造流程的延伸,更是公司研發創新的起點。不論你是傳統產業正面臨升級壓力,或是新創團隊尋求高效產品開發模式,現在是導入逆向工程的最佳時機。